返回第135章 大明第一嘴炮朱元璋,活生生喷死大(1 / 1)墨守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5章 大明第一嘴炮朱元璋,活生生喷死大臣

“回禀陛下,中书省这边已经完成了个七七八八,再有个两三天的时间,必然能够尽数完成。”

胡惟庸言语里带着恭敬。

可心里面,却分外不满。

这不仅仅是因为,自从皇帝要进行考成之后,中书省的任务一下子变重了很多。

事情很繁杂。

以往的时候,很多事儿不想做了,可以拖一拖,可以缓一缓。

这些都无妨。

可是自从皇帝,忽然之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要进行考成之后。

这种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诸多事情被安排下来后,都会指定完成期限,并且定期检查,查看完成进度。

这玩意儿,简直就像是催命符一样,在屁股后面追着你,让人丝毫都不敢放松。

那根弦,始终绷着。

考成法施行以来到现在,中书省这边做事的速度,比以往至少提高了三成。

可这三成,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就是他们这些人,越来越辛苦。

朱元璋这个皇帝的事儿,本身就多,做事情雷厉风行。

每天似乎都有用不完的劲头,不断的安排这,安排那。

把他们这下面的人,给支使的连轴转。

又有了考成法加持,他们就越发的忙碌,越发的不敢偷懒。

这一天天下来,过的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若考成法让他这个丞相全权负责,通过考成法,把六部,以及御史台,地方官府握在手中,倒也可以。

可偏偏的朱洪武,既让自己中干活,又不给自己这个丞相这些权力。

中书省,以及六部,御史台的考成记录,最终都要送到皇帝这里进行审核。

由皇帝来最终拍板。

这等于说,皇帝通过这一手,将很多的权利,直接从自己中书省这边给分走了。

分了中书省的权不说,还将中书省也给纳入到了,皇帝的亲自检查看管的行列中。

这种情况,对于胡惟庸这种权力欲望极大,一直想要独断专行的人而言,别提有多难受。

在考成法这事上,胡惟庸当真怨念极大。

只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

也不知道是谁,给朱元璋出的主意。

让他使用考成法。

这事儿,当真害人不浅。

“辛苦胡相了。”

朱元璋点点头,进行夸赞。

“这事儿,务必要尽快完成,但也不能马虎。

临近年关了,咱的钱可老早就准备好了。

就是准备按照考成的成绩,来发绩效奖励。

过年了,不少人可都等着这笔钱,给家里面带来一些喜悦,改善一下生活。

可不能影响了。”

“是是,上位,臣回去后就加紧着手处理这件事儿,务必在两天之内,将之送到上位这里。

并保证考成一切属实,没有冤屈任何一个人。”

朱元璋闻言,脸上笑容更甚。

“胡相,你办事,咱放心。

这大明可离不开胡相啊。”

满腹怨言的胡惟庸,此时听了朱元璋的话后,顿时觉得人精神了不少。

“哦,对了,过完年,咱这里会让汪广洋回中书省,担任右丞相。”

朱元璋像是想到了一些什么,望着胡惟庸出声说道。

汪广洋跟随朱元璋很早。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渡江攻打采石矶的时候,王广洋就已经跟在朱元璋身边了。

担任元帅府令史、行枢密院提控、江南行省提控职务。

至正二十四年设立中书省,任右司郎中。

不久,任知骁骑卫指挥使司事。

常遇春攻赣州,命汪广洋参军事。

攻克赣州后,命汪广洋留守,后任江西行省参政

到了洪武元年冬十二月的时候,被朱元璋给从地方上召入京师,任中书省参政。

洪武三年时,执掌中书省的李善长患病。

中书省无大员。

于是,自己就把汪广洋提拔为中书省右丞。

而后又将杨宪提拔为中书省左丞。

让他们实际负责中书省的政务。

杨宪此人能力强,但是性格却张狂肆意,独断专行,排挤同僚。

汪广洋后面,被他调唆御史进行弹劾。

名义就是对其母极其不孝,自己将汪广洋贬谪地方后,杨宪还是不放心,继续让人再次弹劾。

要把汪广洋给流放至海南。

不过随后杨宪案发,杨宪被处死。

自己再次把汪广洋给召入中书省。

杨宪此人,性格是真的足够张扬跋扈,个性十足。

为了揽权,当真什么都干。

胡惟庸也算是一个,性格非常强势的人了。

可是和杨宪比起来,还差上一筹。

胡惟庸少颗门牙,是个豁牙子。

这颗牙并不是自己掉的,也不是吃东西硌掉的,而是当年和杨宪同在中书省的时候,被杨宪给打掉的。

以胡惟庸这种性格,面对杨宪时,都能吃这么大的亏。

杨宪的性情可见一斑。

随后自己封了汪广阳为忠勤伯。

自己大明开国之时,文官里面封爵的,一共就三个人。

李善长得封韩国公,被定为第一功臣。

其次两个被封伯的。

一个是刘伯温,另一个就是汪广洋。

其实在刘伯温封伯这件事上。自己也是有些任性了。

当时,自己对刘伯温成见很大。

认为刘伯温始终不和自己一心。

再加上有小明王的事儿。

不然的话,依照刘伯温的功劳,是能封侯的。

而自己把他封为诚意伯,也可以说明不少的事。

诚心正意嘛。

洪武五年,李善长辞病归乡,自己让汪广洋任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

左丞自然没有丞相大。

左丞相之位空缺。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中书省这边说话算话的,就是汪广洋这个丞相,属于中书省的一把手。

结果汪广洋,却被胡惟庸这个左丞给架空了。

毫无建树。

令出胡惟庸,而不出于官职更高的汪广洋。

只能说这汪广洋性格不行,让其在别的地方任职倒还可以。

但是让他执掌中枢就不行了。

尤其是接连遇到杨宪和胡惟庸这两个能力很强,性格强势的人,就愈发暴露了他的缺点。

自己也很快把汪广洋给贬了,让其离开了中书省。

让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右丞相……

如今汪广洋任左御史大夫。

但现在,朱元璋准备让汪广洋再回中书省,担任右丞相。

按照原本的历史,汪广洋是在洪武十年时,才被自己重新调回到了中书省,成为右丞相的。

现在,比原本的历史提前了足足一年有余。

这当然不是因为汪广洋,在经历了这样一遭,上辈子重新担任了右丞相后,做事儿很称职,幡然醒悟了。

事实恰恰相反。

重新回中书省后,汪广洋做事儿很不称职,经常生病请假。

上班摸鱼,沉迷酒色下棋,不问政事。

自己让他重回中枢省,有很大一部分的想法,是想要让其牵制胡惟庸的。

可结果他却完全摆烂。

一味顺从胡惟庸,眼睁睁看着胡惟庸胡作非为,而无动于衷。

胡惟庸干出来的很多事儿,他都知道。

却从不加以理会,也不禀告。

后面御史中丞涂节说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汪广洋知情不报。

自己大怒,将其贬谪。

又想起其当初包庇朱文正,纵容杨宪等。

就下了圣旨,让人拿着追上汪广洋,一顿怒喷。

汪广洋被自己喷的自缢而亡。

如今朱元璋让汪广洋再次回中书省,自然而然不会再想着用汪广洋遏制胡惟庸。

他现在想法变了,就是要利用汪广洋这种软弱的性格,以及摆烂不任事儿的心态,在中书省里占个坑。

好让胡惟庸的胆子更大一些,在一些事情上做得更为过分。

最好能早点造自己的反。

如此一来,自己就能顺理成章的把胡惟庸给干掉。

彻底废除中书省,以及丞相制度。

同时也是为了安胡惟庸的心。

如今自己重活一世,不少事情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李善长,被自己抓住痛脚拿捏一番,如今成了孤臣。

冲锋陷阵,背个锅那叫一个厉害。

尤其是最近,自己又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儿子,成了亲家。

在很多人眼里,就能解读出很多的东西来。

觉得李善长圣眷不减。

而刘伯温,自己也防着胡惟庸,没让胡惟庸再得手,把刘伯温药死。

自己和刘伯温之间,已经隔阂尽去。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伯温如今圣眷正隆。

而他们两个人论资格,论能力,论功劳,都是完全可以进入中书省的。

并且,一旦进入中书省,就能成为左丞相,压胡惟庸一头。

胡惟庸面对汪广洋这样的上司,还能以下克上,顶着上司干活。

可面对他们两个,是真不太好反抗。

这也是胡惟庸在此之前,为什么会对他们两个,频频下黑手的原因之所在。

就是不想让他们两个来到中书省。

有他们两个人在,胡惟庸放不开。

现在,为了让胡惟庸能放开,自己这里,把汪广洋弄进中书省担任右丞相。

等于是明摆着告诉了胡惟庸,李善长还有刘伯温两人不会入中书省,不会抢权。

在这种情况之下,胡惟庸的胆子,必然会变得更大。

最好能赶快造自己的反。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在他说出了这话后,胡惟庸先是一愣。

继而心里面升起了狂喜。

哪怕他心机深沉,城府很深,此时面对这个天大的惊喜,也一样是禁不住的,露出一抹抑制不住的笑。

“上位,那……臣怎么办?”

虽然他能够确定,在汪广洋进入中书省,当上右丞相之后。

自己绝对会成为左丞相。

但这个话他还是要问。

让皇帝亲口承认了,并把这个事儿给公布施行了才可以。

不能这么不明不白的。

这等重大的事情,必须要讨一个确切的说法。

“胡相,你肯定要成为左丞相。

中书省可不能没有胡相。”

“臣拜谢上位天恩。

臣微末之才,能被上位如此的挂念,给臣如此高的地位,臣不胜感激。

臣别的不敢说,今后臣会更加忠心任事。

尽好臣的本分。

为我大明富强,为我华夏复兴,为了让上位的大明梦想能够成真,而竭尽全力。

虽然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胡惟庸跪在地上,热泪盈眶。

“胡相,好好做事吧。

你小胡的能力咱是认可的。”

又在这里和胡惟庸说了一些话,在朱元璋的示意下离开武英殿。

返回到中书省,坐在自己的那张红木桌案之前,他脸上的笑容全然抑制不住。

果然如同自己所想那般,皇帝离不开自己,大明也离不开自己。

别看自己在之前,似乎犯了不小的错。

被皇帝在海运的事情上,一下子罚了那么多的钱。

但是,自己的地位,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

就算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人,也同样没办法取代自己。

稳了!

彻底稳了!

这下子自己不用担心,会有人来中书省当丞相,压自己一头了!

刘伯温也好,李善长也罢。

这些人都老了,不中用了。

皇帝也看不上了。

还得是自己能力强,皇帝最看重……

……

“陛下,稿子写好了,请您过目。”

胡惟庸离开不足两刻钟,罗贯中就来了。

奉上文稿一篇。

罗贯中才思之敏捷,果然不是盖的。

写文稿,简直像是吃饭喝水一般简单。

宣传司这边,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时,都是由罗贯中执笔。

不过,写好后是要送到朱元璋这边,由朱元璋亲自过目进行审核的。

以免会闹出一些不必要的乱子。

朱元璋将之接过进行观看,开篇就是熟悉的白话文。

但同时却不失文采,让人看的很舒服。

朱元璋很快看完,不由击节称赞。

罗贯中简直就是自己的嘴替。

文章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市舶司的事,自己这个皇帝,把众多海商汇集到了一起。

一开始时,很多海商还不情愿。

但经过了自己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这些人皆被自己这个皇帝感化。

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就算是他们这些海商,也是有国家的。

不能只考虑自己。

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利国家利百姓。

于是纷纷签订协议,支持市舶司设立,同意把海运商税收到到十税六。

有的海商,甚至于当场表示,希望皇帝收到十税八才合理。

说十税八他们还有一些赚。

但皇帝深明大义,不愿意如此做,婉言拒绝。

众海商深受感动,当场申请海运营业执照……

不仅如此,在文章的后面,还借助过海商之口。

详细的介绍了海运的盈利情况。

把海运的成本,还有盈利等都给仔细的算了一遍。

可以说把海商到盈利的事,给扒了个底儿掉。

“哈哈,罗先生写的好,就按照罗先生写的去印发。”

朱元璋仔细看了后,非常满意,当场点了个赞。

还得是罗贯中,就是懂自己的意思,也懂海商的意思。

知道这东西该怎么写。

想来,这众海商上看到报纸之后,肯定会感动坏了。

其余各界人士看到了,也肯定会很感动,深深赞叹海商们的深明大义。

罗贯中受到夸奖,很是谦虚的伸手扶了扶眼镜……

……

第二天早朝,在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

朱元璋当朝公布了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入中书省为右丞相的决定。

很多人望向胡惟庸的目光都变了。

这胡惟庸,真可以!

都说李善长很得皇帝看重,现在看来,也不过是靠着出卖同僚,才让皇帝饶他一命。

和胡丞相比起来,他还差得远。

胡惟庸最近可没少犯事,皇帝也处罚了,但处罚归处罚,却挡不住升他的官。

汪广洋进入中书省为右丞相,看起来似乎像是皇帝要制衡胡惟庸。

可一些明眼人,心里面都清楚,事情并非如此。

就汪广洋的性子,当初胡惟庸为他的下属,他还搞不赢。

更不要说现在,他去给胡惟庸当副手了。

那更加不可能分胡惟庸的权了

皇帝的这个举动,不仅仅不会分胡惟庸的权,还能够解决胡惟庸的后顾之忧。

如今中书省,左右两个丞相的位置,都有了明确的人选。

那么不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都不可能再进入中书省担任丞相了。

对于胡惟庸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消息。

早朝散后,向胡惟庸打招呼的人更多了。

一些淮西勋贵,也主动和胡惟庸说话。

恭喜胡惟庸。

胡惟庸满脸笑容,一团和气,与人一一回话。

那叫一个春风得意。

李善长看了看胡惟庸,一言不发的走远了。

胡惟庸看着孤零零一个人远去的李善长,愈发开怀……

……

“呸!无耻,太无耻了!就没有见过比朱洪武还要无耻的人!

看看这大明日报,写的是什么玩意儿?

什么叫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分明是皇帝这狗东西,极其无耻,极其过分,完全不按照规矩行事。

滥用刑罚,妄杀忠义之士。

虞山先生不过是很正常的,进行了一下讨价还价而已,就被这狗皇帝给杀了!

哪怕同意他所说的十税六,也一样不成,不留丝毫情面。

无耻啊,太无耻了!”

“对,还说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一个屁的责。

这就是朱元璋一家一姓的天下,是他们朱家的江山。

和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关系?

谁当皇帝,我们还不是一样要过自己的日子?

过得好过得坏,不全靠自己的努力。

和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这朱洪武真无耻,连这种话都能写得出来。

什么叫做分外感动?什么叫做无不动情,潸然泪下?

分明就是被皇帝给吓到了,是在心疼自己等人这么多的钱,今后都要被皇帝给弄走,所以才会如此。

皇帝当真无耻,怎能如此这般的颠倒黑白?”

“这狗东西,是从哪里知道海运是怎么赚钱?利润有多少?

怎么全都写在这报纸上,给刊登了出来了?

这……这它娘的!”

有人看着报纸上有写的,他们海运如何盈利云云,气的身子都在发抖。

这等于把他们所有的秘密,都给公布于天下了。

原本不少人还想着,接下来他们要用十税六,这前所未有的高税,为自己进行狡辩,博取人们同情。

可现在,却被皇帝给扒了个底掉。

再想获得人们的同情,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想要获得士林的支持,更难。

“大明日报该取消,这是一个妖言惑众,祸国殃民的东西!

罗贯中该杀!”

果然如同朱元璋所想,由罗贯中亲自撰写的这篇文章,在大明日报上一刊登出来,一下子就捅到了众海商的肺管子。

让众多海商,一个比一个的难受。

很多人气的直跳脚,直骂娘。

怎么能如此歪曲事实?

怎么什么都往外写了?

关键是现在是,大明日报影响力也特别大。

不知道有多少人,就眼巴巴等着大明日报出新,然后购买。

传播之广,简直骇人听闻。

如今江南等诸多地方,大明日报都已经风行起来。

这样的一篇文章,对于他们而言,影响简直是致命的。

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薄弱处,让他们根本无从辩解。

就算是拼尽全力进行辩解,和大明日报所造成的影响相比,也是杯水车薪,差的太远。

这大明日报,真不是个好东西。

就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上。

“诸位,别被皇帝给吓到了,就算是这样,又能如何?

我们不能就此束手就擒。

狗皇帝想要通过这些办法,让我等屈服,根本不可能。

十税六,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收不上去!”

开口之人,是杭州那边的头面人物,李三石。

“这……这协议也签了,市舶司的营业执照也申请了,如今皇帝又在大明日报上,弄了这样一篇文章。

还……还有把柄在皇帝那里握着。

事已至此,还能有什么办法?”

有人忍不住出声说道。

这话一说出口,不少人纷纷心情沉重的点头。

表示认同,心有戚戚。

觉得此人所言,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皇帝过于无耻,也过于强势。

到了现在,他们除了乖乖就范外,还真就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能让皇帝低头。

能再扳回一局。

他们手里已经没什么牌了。

李三石拍了拍手,吸引众人目光。

“诸位别太悲观,咱们手里还有更大的牌。”

还有更大的牌?

自己的人怎么不知道?

李三石提高声音:“那众多靠着咱们吃饭的泥腿子们,就是咱们最大的牌。

咱们这里完全,可以在接下来,让一些泥腿子们造反嘛!”

(本章完)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